【院系动态】地理科学学部:按期开学不返校,线上教学不停课
发布时间:2020-02-12  阅读

一、高度重视,党政领导统领全局

       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形势,学部分党委书记苏筠教授、执行部长宋长青教授早在今年1月底就未雨绸缪,积极部署春季学期开学的应对策略,并提出非常时期 “以主管领导决策为主,实施主管领导负责制,减少会议集体讨论”的原则,以利于各部门迅速开展工作、及时响应变化。

       疫情防控期间,学部建立全方位的信息交流渠道。除了通过学部网站、教师邮件、“北师大地理”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信息之外,还建立了全体200余名教师的微信群。从实际效果来看,微信群加强了学部与教师们的密切沟通,为开展远程教学的具体方案提供了相互交流、讨论和学习的“官方”渠道。同时,学部网站拟开辟“防疫期教学动态”专栏,切保远程授课期间所有正式、重要文件和信息能够留存、沉淀,便于全体师生即时查阅。

二、统筹先行,各部门密切协作

       1.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分工协作

       春节前后,学部教务部门着手准备网络授课的前期组织工作。随后,结合学校延期开学工作方案,学部教务部门制定了防疫期间的教学工作方案,不仅明确教务部门内部的分工协作,为“按期开学不返校,线上教学不停课”提供充分准备和有效服务,还联系学工、宣传等部门,确保建立“学校-学部-教师-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信息沟通,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确保后期教学工作方案有序实施。

       2.理清特殊问题,应对异常状况

       学部远程教学方案专门针对学科特点和春季学期的开课情况,梳理了远程教学中的特殊问题,包括实验/上机实践/野外实习/研讨类课程、教学地图的规范性、部分课程内容的敏感性、素材使用及讲授材料的知识产权等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渠道或方案;还对授课平台、网络稳定性以及师生开课条件等异常状况做了预备方案。这些准备工作增强了组织推进远程教学的信心,保证了假期教务管理工作的及时响应与正常秩序,并能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3.加强内部学习,提供有效服务

       教学副部长组织教务秘书及时学习相关文件,尽早熟悉并理解工作方案的细节,以便能快速、准确回复老师们的问题,为老师们提供有用的帮助,有效实现教务秘书在教务管理方面的内核作用。近期四名教务秘书分头熟悉学校三大授课平台(雨课堂、BB平台、畅课等)的操作学习,提供了三大平台的介绍和对比,供任课老师选择时参考。目前,除了少数实验实习课外,绝大多数课程都已做好准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远程教学。

       4.拟建工作组群,洞悉教学动态

       学部将以授课平台为单元构建若干微信工作群组。每个微信群配以一名教学秘书,负责教务事务工作,及时解决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另聘1名技术较好的技术助理,负责平台的技术细节,负责和学校网络中心等技术支持单位的联系,随时解答授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继续开展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分享,交流远程授课中的经验和问题解决技巧,发挥教师主体的创新能力,群策群力,共同提高远程教学质量。

三、方案优化,全体教师进言献策

       1. 开展在线交流,促进互助互学

       学部专门建立的全体教师微信群成为教师应对新型教学模式、开展互学互助的信息平台,对快速形成可操作、能落实、有支撑、促成效的优化方案大有裨益。

       大家针对课程的内涵与外部支撑环境的优劣,畅所欲言。不少教师积极尝试不同的网络授课平台(雨课堂、BB平台、畅课平台、QQ群、微信群、ZOOM、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并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改进建议来快速实现学部教师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针对大范围网络授课可能出现网络堵塞导致授课不顺畅的问题,学部教师开展了热烈讨论,初步形成多套优选方案和备选方案。针对部分老师希望在直播时共享电脑桌面需求,经过先行者的探索,提出可采用“雨课堂+ZOOM”模式来满足直播授课时演示所需软件的操作流程。在教务部组织了关于远程教学平台培训后,大家及时总结了三大平台优劣之处,供群内老师参考与讨论。

        2. 挖掘现有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如何挖掘学部内部和外部现有的教学资源,是快速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过去几年间,地理学部重视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迄今为止,已成功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慕课1门,已完成建设即将上线1门,目前尚在建设的慕课4门。既有的在线教学资源,成为本次远程教学工作的有力支持。以“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为例,任课老师采用MOOC和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先期自行在中国大学MOOC上学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BNU-1002335009)并参与单元测验,任课老师在雨课堂开展翻转课堂,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开展知识点梳理,并侧重答疑、提问和讨论,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图1: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地理

图2: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图3:中国大学MOOC“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图4:中国大学MOOC“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方法”(即将上线)


        3. 加强资源整合,提升转换效率

       在当前的远程教学组织中,突出的矛盾是要在短期内快速实现传统课堂教学向网络教学的转换,其核心矛盾之一就是资源的短缺。如何加强资源整合,是提升这一转换效率的关键。

       为此,学部教师针对不同平台之间的资源共享问题开展了广泛交流。在这些平台中,雨课堂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雨课堂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PowerPoint和微信,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桥梁,使用雨课堂,教师可以将习题、语音的课前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手机,师生沟通及时反馈;课堂上实时答题、弹幕互动,为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提供了解决方案。

       雨课堂科学地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为师生提供完整立体的数据支持。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老师们在研究雨课堂教学平台时,结合上学期在录课教室的视频,配合现已有ppt等课件,形成了“雨课堂+畅课视频” 的协作式跨平台教学,通过雨课堂及畅课平台课支持,学部教师在线授课教学的方式上自由组合多种形式协同教学,指导开拓了其他授课教师线上教学的新思路。

        4. 聚焦重点平台,准备应急方案

       腾讯会议与ZOOM等新兴平台是当前优秀的网络会议与直播平台,是BB平台、畅课与雨课堂等专业的远程教育平台的重要补充。学部教师围绕这些重点平台开展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为未来的可能应用储备了多套应急方案。

       以腾讯会议为例,它是当前可在全国免费使用,最大可同时支持300人在线讨论的优秀平台,其强大的直播功能使之成为当下潜在的、最受广泛关注的远程教学平台之一。针对腾讯会议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学部教师们开展了深入调研与广泛试用,内容涵盖软件的下载、会议室配置、开会人员邀请、成员登录、会议过程的控制等全套技术流程,形成了可供实战的操作细则。

四、思虑全面,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教育部提倡的延期开学不停课的宗旨得到了各大高校的迅速响应,远程教育一夜间成为各高校当前应对疫情首选的应急处置方案。与之对应,各种远程教育平台、网络会议中心、在线社交平台等可运用于远程课堂教学的方案迅速成为各高校教师群体热议的话题,宣传网络平台的教学效果的言论不绝于耳。

       在这样的乐观氛围下,地理学部的教师们却有着另外一个层面的思考,在乐观之余保持着风险防范与忧虑的意识。毕竟,在全国范围开展网络教学在我国尚属首次,高强度下的网络需求与中国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及网络支撑之间的矛盾是否存在?日常状态下的这些远程教学平台的运转能否适应高强度网络需求下的未来需求?在选择远程教学平台时应强调其功能的多样性还是应强调其正常运转的保证率与稳定性?针对这些问题,学部教师们依托微信群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论证,在内容上涵盖全国范围开展远程教学所面临的网络带宽的需求、保证率与稳定性问题;中国区域特点与城乡差异对远程教学的约束问题;突发事件发生时维持远程教学的兜底方案问题等等。通过学部内部的经验交流,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的处理原则:

       1.教师自主选择与师生实战演练相结合。充分尊重教师在选择不同远程教学平台的自主性,充分鼓励老师结合课程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实践经验。与此同时,在教学方案确定前须经过实践检验,通过模拟授课,发现各平台需要关注的风险点,做到心中有数。

       2.授课效果好坏与授课底线需求相结合。在平台的选择上,以实用为基本原则,不要一味地强度平台功能的多样性与功能的全面性,而要在可保证课堂需求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教学过程的可保证性,最低程度降低课程对网络带宽及技术的依赖性,减少授课环节中的可能风险。

       3.强调兜底方案的重要性。无论采用何种平台进行远程授课,都要充分认识到兜底的重要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教学指导。通过学部层面的广泛讨论,形成了教师自主选择合适的授课平台,特出特色,但同时建议辅以广泛认可的录播和PPT加语音这两种基本的兜底方式。

       4.形成了经验分享与信息共享的互助模式。通过学部层面的广泛交流与经验分享,学部教师切实体验到了经验分享与信息共享的优势,并形成了广泛共识,为未来实际授课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快速解决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行的解决途径。

       5. 要对远程授课效果的不足有清醒认识。受课程性质的影响,远程授课尽管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亦存在明显的短板。尤其是一些实践与实验类课程,以及一些需要师生间/学生间深入互动的课程内容或其它教学活动,远程教学效果可能不尽人意。因此,除了要及时开展多渠道的教学效果追踪之外,对于不易深入的内容或不便开展的教学活动,待学生返校之后增补、调整或改进,减少网上授课期间”教“与”学“的焦虑与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