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调研组座谈会(一):关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座谈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0-08-14  阅读

 8月13日下午,教育教学大讨论课程建设调研组组织召开“关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座谈会。会议以腾讯会议的形式举办,课程建设调研组成员和教师代表共35人参加会议,本组召集人乔志宏教授主持会议。


会上,七位人才培养单位的教师代表,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关“研讨要点”先后发言。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苗兴伟老师结合学院大讨论开展的具体情况,梳理了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信息化建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材建设以及公共外语教学等7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外文学院的两点突破思路:以课程思政为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切入点、设立课程建设和研究立项。学院后续还计划开展学生调研,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改革课程设置,提高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体育与运动学院屈国锋老师围绕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情况,总结提出“三个不断”,即不断更新优化课程、不断推出慕课、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和细节管理。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一是场地器材问题,场地空间有限、器材设备陈旧;二是师资队伍问题,教师承担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量大,师资不足。希望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改革继续加大对公共体育课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器材设备的投入,加快师资队伍的补充。

艺术与传媒学院邓宝剑老师主要从学生培养和教师投入两个方面,汇报了艺术学科招生和培养衔接的问题,以及教师时间碎片化的问题。建议对艺术类学生从大一初始阶段开始,加强艺术理论、艺术史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传统,并以任务为导向激励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希望学校和学院共同研讨出更加适合艺术学科特点的考核机制,建立更为高效的管理制度,使教师更加从容地投入教学工作。

文学院卜师霞老师作为通识课教师代表,以自己承担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为例,汇报了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达成。提出了在线上教学时,如何客观评判学生参与教学讨论的问题。

系统科学学院韩战钢老师作为研究方法课教师代表,提出研究方法课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改革抓手。他结合目前系统科学学院承担的全校7门研究生方法课的开设情况,以及国外知名高校的调研情况,介绍了这些方法课有效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成效,同时,希望继续加强方法课的建设,继续坚持不降低教学难度,让不同学科专业的更多学生受益。

教育学部易进老师结合专业课教学,提出了专业课程的梯度问题,比如“教育学原理”“教育史”等,在本硕博都有,如何体现层次和衔接性。翻转课堂的关键问题,在于怎么让学生真正学进去,如何提高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实习实践环节的经费投入问题,以及留学生教学质量标准问题。建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分门别类来讨论教学方式,要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来做具体考量。

心理学部彭华茂老师立足主讲“认知心理学”专业选修课的情况,汇报了大班教学结合小班研讨的改革与实践,以及助教配备与培养问题。从2015年开始,经过6轮实施,“认知心理学”课程的小班研讨课,从培训助教开始,小班主要由助教带着,100人的大班分成20人的5个小班,课前阅读文献,课上讨论,课下反思总结。教学方式不仅关照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还有效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和评分原则,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

在自由发言阶段,参会教师积极发言,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

心理学部胡思源老师进一步补充了助教问题,学校给部院系的助教岗位整体偏少,建议增加助教名额,加大投入力度,将有助于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

统计学院金蛟老师建议学校多组织慕课建设经验分享会,进一步提高慕课质量。同时,课程难度不能降低,不能因为学生的评价,将慕课变成快餐式的教学方法,要按照“金课”的标准,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

图书馆于静老师,分享了图书馆对于提供的信息素养类课程、开设嵌入专业课程以及资源支撑等三个方面的支持。同时希望建设信息素养提升方面的慕课;按课程整合分散的教学、教参资源,统一推送给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供稿:课程建设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