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历
江源,1995年在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4年以来一直从事生物地理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分会副主任等。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获得过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和北京师范大学“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主持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7项等。在针叶林及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理学研究中获得系列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科研、教学和先进个人奖励6项。先后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有国家发明专利、一级学会标准等知识产权。
二、先进事迹摘录
从教30余年,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在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同时,坚持为本科生授课,编写高质量本科教材。任原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院长期间,主导制定了“资源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促成了该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研一体化培养模式,推动了地理学人才培养向自然资源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编写的《植物地理学》教材已发行逾10万册,服务于30余所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指导的30余名本科生不仅完成了毕业论文,还有多人先后获得国家或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资助,多篇本科毕业论文已在核心科技期刊正式发表。
脚踏实地,多方位服务国家生态目标。作为“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多项面上项目的主持人,带领研究团队常年跋山涉水,为保护绿水青山奉献智慧和力量。回国工作初期,鉴于垃圾分类管理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从1997年起就开始以论文、专著形式,并通过媒体等多次建言和呼吁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推动城市管理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近年来,收集第一手数据开展了我国东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等8个重点流域的水生态健康评估,发展了生物地理学框架下的水陆耦合生态分区理论与方法,部分方案已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和当地地方政府的应用;在原位实验观测支撑下,揭示林木生长的生态机制并不断提出推进森林生态管理的科学建议。
寓教于研,奉献爱心,指导研究生养成科研诚信,全面提高其科研能力。为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数据,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坚持带领学生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穿越内蒙古草原、跋涉青藏高原、攀登昆仑雪山、安营贺兰山顶、扎寨华北山地之巅。同时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困难学生长期提供生活补助。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国际交流,开拓学术视野,近年来,连续多位博士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并有近10名博士生出国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如今已有26人获得硕士学位,31人获得博士学位,其中很多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